100%

  ●卷十七

  ○削平

  僭僞孟昶,初名仁贊,及僭位,改焉。是時,契丹破晉,漢祖起並門,中原旱蝗連歲.昶益自大,君臣奢僭。及太祖下荊、楚,昶欲遣使朝貢,王昭遠方總內外軍柄,固止之。太祖詔蜀之邸吏將卒先在江陵者,並放還,乃給錢帛以遣。乾德二年,昶懼王師討伐,潛遣謀者孫遇等間道齎蠟丸帛書,結太原劉鈞,爲朝廷所獲.其書雲:“蚤歲曾奉尺書,遠達睿聽。丹素備陳於翰墨,歡盟已保于金蘭.洎傳吊伐之嘉音,實動輔車之喜色。尋於褒漢,添駐師徒,只待靈旗之濟河,便遺前鋒而出境”云云。先是,太祖已有西伐之意而未發,及得書,笑曰:“吾出師有名矣。”十一月,詔曰:“朕奄宅萬邦,於茲五稔。陳師鞠旅,出必有名;伐罪吊民,動非獲已。眷惟庸蜀,久限化風,舞階詎識於懷柔,幹紀自貽於禍釁。近擒獲四川僞樞密大程官孫遇二人,搜得孟昶與河東劉鈞蠟書,潛相表裏,欲起寇戎,致奸謀之自彰,蓋天道之助順。將定一方之亂,難稽六月之師。爰命將臣,俾正戎律,建靈旗而西指,授成算以徂征。言念坤維,久沈汙俗。既爲民而除害,必徯後以來蘇,式清全蜀之封,止正渠魁之罪。況西川將校多是北人,所宜翻然改圖,轉禍爲福。苟執迷而不復,雖後悔以何追。如能引導

  宋朝事實·196·

  王師,供饋軍食,率衆歸順,舉城來降,鹹推不次之恩,用啓自新之路。重念征行之際,宜申約束之文,已戒師徒,務遵法令,不得燔蕩廬舍、毆掠吏民、開發丘墳、剪伐桑柘,共體救焚之意,以成不陣之功。凡彼烝黎,勿懷憂慮.故茲詔示,知朕意焉。”於是命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充西川路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,武信軍節度使、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副之,樞密副使王仁贍充都監,龍捷右廂都指揮使史延德充馬軍都指揮使,隴州防禦使張凝充先鋒都指揮使,左神武大將軍王繼儔充壕寨使,內染院使康延澤充馬軍都監,翰林副使張煦充步軍都監,供奉官田仁明充壕寨都監,殿直鄭璨充先鋒都監,步軍頭目向韜充先鋒都軍頭目。全斌而下,率禁軍步騎二萬、諸道兵一萬,由鳳州路進討。以給事中沈義倫爲隨軍水陸轉運使,又以甯江

  軍節度使、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充歸州路行營前軍兵馬副

  都部署,內客省使、樞密承旨曹彬充都監,客省使武懷節充戰棹部署,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張廷翰充馬軍都指揮使,虎捷左廂都指揮使李進卿充步軍指揮使,前階州刺史高彥暉充先鋒都指揮使,右衛將軍白廷誨充壕寨使,禦廚副使朱先緒充馬軍都監,儀鸞副使折彥贇充步軍都監,八作副使王令岩充先鋒都監,供奉官郝守濬充壕寨都監,馬步軍都軍頭楊光美充戰棹左右廂都指揮使,供奉官藥守正充戰棹左廂都監,殿直劉漢卿充戰棹右廂都監.自光義而下,率禁軍步騎一萬、諸道兵一萬,由歸州路進討。以均州刺史曹翰爲西南面水陸轉運使。詔令孫遇等指畫江山曲折之狀及兵寨城守之處道裏遠近,俾畫工圖其險要,上以授全斌等。仍令所至之處,以前詔告喻僞將吏軍民等。上問全斌曰:“西川可取否”全斌等對曰:“臣等仗天威,遵廟算,刻日可定。”龍捷右廂都校史延德奏曰:“西蜀一方,儻在天上,人不能到,固無可奈何。若在地上,以今日之兵力,

  宋朝事實·197·

  到即平矣。”上壯其言,喜曰:“汝等果能如此,我何憂哉!”

  帝又謂全斌等曰:“凡克城寨,止籍其器甲芻糗,悉以錢帛分給戰士,勿害良民。”十二月,全斌等收復乾渠渡、萬仞、燕子二寨,下興州,僞刺史藍思綰退保西縣,官軍敗蜀軍七千人,獲軍糧四十余萬石,乘勝連拔石圌、魚關、白水閣二十餘寨。

  二十八日,詔曰:“命將出師,指期殄寇,今所向皆下,捷音繼來,方乘破竹之功,更示戰兵之令。如聞收復州縣,其僞署軍員兵士或投竄山林,或散匿民舍,俾安疑懼,特用招懷。詔到限一月,許於逐處首身,更不問罪。”是月,史延德等進軍至三泉寨,敗蜀軍數萬人,生獲僞招討使山南節度使韓保正、副使洋州節度李進等,又獲軍糧三千余萬石。三年正月,劉光義等收復三會、巫山等寨,殺僞將南光海等三千餘人,,生擒戰棹都指揮使渝州刺史袁德宏等千二百人,奪戰艦二百餘艘,又殺水軍三千人,拔夔州,僞節度高彥儔縱火自焚。詔蜀中僞將士死於兵刃、暴露原野者,所在郡縣速收瘞之。又詔行營兵戰陣被傷者,等第給賜繒帛。八日,詔行營馬步兵士及諸道義軍所經之處,長吏以牛酒犒之。王全斌進拔利州,得軍糧八十萬石。崔彥進、康延澤等逐蜀兵過三泉,殺戮虜獲甚衆,遂至嘉州,進擊金山寨,不破。蜀人依小漫天寨,至深渡,旁江列陣以待我師。彥進遣張萬友等擊之,奪其橋。會天暮,蜀人退保大漫天寨。詰朝,彥進、萬友與康延澤分兵三道擊之,蜀人悉以精銳來拒,又大破其衆,乘勝奪其寨,擒寨主王審超、監軍趙崇渥,又獲三泉監軍劉延祚。蜀將王昭遠引兵來救,遇我師,三戰三敗,追至利州北,昭遠遁去,渡桔柏江,焚浮橋,退守劍門.王師遂入利州。全斌等既收復劍州,殺蜀兵萬餘人,生擒僞都監、通奏使、知樞密院事、山南節度使王昭遠,馬步

  軍都指揮使、前洋州節度使趙崇韜、劉光義等收復萬、施、開、

  宋朝事實·198·

  忠四郡,至遂州,僞知州、少府少監陳愈率其將吏出降。光義即日入城安撫,盡出府庫錢帛以給軍士。王師由劍門而入,昶益惶懼,問計於左右。有老將石斌對以王師遠來,勢不能久,請聚兵固守以老之。昶歎曰:“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,及遇敵,不能與我東向發一箭。今若閉壘,何人與我效命”乃遣僞通奏使伊審證齎表詣全斌請降,其表曰:“三皇禦宇,萬邦歸有道之君;五帝垂衣,六合順無爲之化。其或未知歷數,猶昧死亡。致興貔虎之師,實懼雷霆之怒。敢祈英睿,俯聽哀鳴.伏念臣生自並門,長於蜀士,幸以先臣之基業,獲從幼歲以纂承,只知四序之推遷,不覺三靈之改蔔.爰自大明出震,盛德居尊,聲教被於遐荒,慶澤流於中夏。當凝旒正殿,虧以小事大之儀;及告類圜丘,曠執贄奉琛之義.素居遐僻,久阻聲明,曾無先覺之心,固有後時之責。今則皇威電赫,聖略風馳,干戈所指而無前,鼙鼓才臨而自潰,山河郡縣半入于提封,將卒倉儲盡歸於圖籍。且念臣中外骨肉二百余人,高堂有親,七十非遠,弱齡侍奉,只在庭闈,日承訓撫之恩,粗勤孝養之道。實願克修甘旨,保此衰年,次望免子孫之睽離,守血食之祭祀,敢冀容之如地、蓋之如天,特軫仁慈,以寬厄辱,臣輒援故事上瀆嚴聰。竊念劉禪有安樂之封,叔寶有長城之號,皆自歸款,盡獲生全。願眇昧之餘魂,得保家而爲幸,使先臣寢廟不爲樵采之場,老母庭闈尚有問安之所。已令緘封府庫,肅靖軍資,用付典司,將期臨照。今則車書混其文範,正朔奉以靈台,敢布腹心恭聽赦宥。臣昶謹率文武見任官望闕再拜,上表歸命,披瀝肝膽以聞。”全斌等既受其降,遣馬軍都監康延澤先以百騎入城,見昶諭以恩信。留三日,盡封府庫而還。昶又遣其弟仁贄詣闕上表曰:“臣曆觀先覺,克奉忠區,竇融受累世之封,吳芮襲傳家之慶.愚者暗于成事,智者見於未萌。

  宋朝事實·199·

  則臣在執迷以何多,致顛沛之如是。罪豈容於擢發,形可置於磔屍。既無遠慮之明,甘受後期之責。伏念先臣受命唐室,建牙蜀川,因時事之變更,爲人心之擁迫。先臣即世,臣方丱年,猥以童蒙,謬承餘緒.乖以小事大之禮,缺稱藩奉國之誠,染習偷安,因循積歲.所以上煩神算,遠發王師,勢甚疾雷,敏如破竹。顧惟懦卒,焉敢當鋒尋束手以雲歸,正傾心而俟命。

  今月七日,已令私署通奏使、宣徽南院使伊審證奉表歸降,以前路寇攘,前進不得。臣尋更令兵士援送,至十一日,尚恐前表未達,續遣供奉官王茂隆再齎前表。至十二日以後,相次方到軍前,料惟血誠,上達睿聽。臣今月十九日,已領親男諸弟,納降禮於軍門,至於老母諸孫,延余息於私第。陛下至仁廣覆,大德好生,顧臣假息於數年,所望全軀於今日。今蒙元戎慰恤,監護撫安,若非天地之垂慈,豈見軍民之受賜!臣自量過咎,尚切憂疑,謹遣親弟詣闕奉表,待罪以聞。”太祖賜詔曰:“朕以受命上蒼,臨制中土,姑務保民而崇德,豈思右武而佳兵至於興戎,蓋非獲已。矧惟蜀郡,僻處一隅,靡思僭竊之愆,輒肆窺覦之志,潛結並寇,自起釁端。爰命偏師,往申吊伐,靈旗所指,逆壘自平。朕常中夜憮然,念兆民何罪!屢馳驛騎,嚴戒兵鋒,務宣拯溺之懷,以盡招攜之禮.而卿果能率官屬而請命,拜表疏以祈恩,托以慈親,保其宗祀,悉封府庫,以待王師。追咎改圖,將自求於多福;匿瑕含垢,當盡滌於前非。

  朕不食言,爾其無慮.”昶乃舉族與官屬由峽而下,至江陵,上遣皇城使竇儼迎勞之。昶與母至襄陽,複遣使齎詔賜茶藥。

  所賜詔不名,仍呼昶母爲國母。昶將至,命太宗勞於近郊。昶率子弟素服待罪闕下。時乾德三年也。帝以昶來降,意嘉之,詔翰林學士承旨陶穀等約前代儀制,草定受降之禮.正月十六日,昶至前一日,有司設禦座於崇元殿,陳仗衛於庭,如元會

  宋朝事實·200·

  之儀.又爲昶及僞官屬設次於明德門外,設表案於門,橫街之北。是日,大陳馬步諸軍於天街左右。昶及弟僞官李昊等三十二人至闕下,皆素服紗帽。通事舍人引昶于表案南序立,北向,僞官屬皆班於昶後,置待罪表於案。昶跪授閤門使,持表入。

  昶等還位,序立以俟命。表至帝前,侍臣讀訖,閤門使承旨出宣。昶等悉俯伏於地,通事舍人二員掖昶起,僞官屬皆起,並鞠躬聽命。閤門使宣制釋罪,昶等再拜三呼萬歲.閤門使又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,衣庫使導所賜陳於前,昶再拜跪受,各就次,易服乘馬.昶至升龍門下馬,官屬至啓運門下馬,就次入見於崇元殿。帝袞服升座,軸簾卻扇。文武百官先入,起居訖,分班東西相向。閤門使引昶等入,起居舞蹈,稱謝.宣徽使承旨喚昶升殿,昶等皆再拜,僞官屬依位序立。通事舍人引昶升自東階,宣徽使承旨安撫至禦座前鞠躬,帝親撫問之。昶還位,與官屬皆舞蹈再拜,三呼萬歲.昶出,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.禮畢,禦明德門,宣赦:“門下:伐罪吊民,所以昭宣王略;眚災肆赦,所以蕩滌群非。稽有國之舊章,蓋哲王之能事。朕飛龍撫運,躍馬興邦。雖禹別九州,盡爲王土;而蜀川一境,猶隔華風.天兵飛渡於劍門,蜀主哀號而納款。念其生聚,曲爲保全。宜推曠蕩之恩,用慰傷殘之俗,易苛政以平恕,革重斂爲輕徭。用舉宏綱,正我王度。自乾德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昧爽以前,應僞蜀管內罪無輕重、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。自乾德二年終,所有殘欠租稅,並與除放。仍特放今年夏稅及沿納諸雜物色等一半,兼令逐州子細分析目前諸色稅賦及科配煩重名目,聞奏,當與等第,永遠減放。應敗缺場務,仍各具事申奏。當議指揮西川城內人戶食鹽,僞蜀估定每斤一百六十文足陌,令每斤特減六十文足陌,今後只定一百文足陌。所有諸州鹽,各取逐處價例,三分中與減一分。應鄉村不濟人戶缺少糧

  宋朝事實·201·

  食者,委逐處官吏開倉賑貸,候豐熟日,令人戶一鬥只納一鬥.昨者收復之際,亦已嚴切指揮.或慮諸軍虜得丁口,便仰各放還本主,不得更有隱藏,如敢固違,當行嚴斷。其僞蜀內外文武臣僚及將校職員等能奉其主,歸我大朝,念茲通變之方,宜預旌酬之寵,各令分析名銜申奏,當與加恩。管內應有負罪逃竄之人、亡命山林之輩,限赦到一月內,許自陳首,並仰放罪。

  仍令逐處長吏倍加安撫,如限滿不自陳首,複罪如初。乃眷劍南,比爲內地,自累朝之艱否,據千里之江山,豈無沈滯之人宜下帝求之詔,所在州郡及山林有懷才負藝、未沾寸祿者,委長吏聞奏。先賢丘壟,不得樵采。古來廟宇,咸與修崇。其餘節婦義夫順孫孝子有堪旌賞,當議舉明。官吏軍民各勤職業.樂予景運,當慶新恩。告示一方,鹹知朕意。”是日,宴近臣及昶等於大明殿,昶奉觴上壽。是日,又賜昶玉帶、金鞍勒馬、金器千兩、銀器萬兩、錦綺千段、衣著萬匹;賜昶母李氏金器三百兩、銀器二千兩、錦綺千段、絹千匹;自仁贄、玄喆、李昊等恩賜各有差。先是,帝詔有司於右掖門街,臨汴水起大第五百間以待昶,供帳悉備,至是賜之。又爲其僞官屬各營居第。

  翼日,詔曰:“伯禹導川,黑水本梁州之域;河圖括象,岷山直井絡之墟。是曰坤維,素爲王土。屬中原多故,四海群飛,遂割裂于山河,競僭竊於位號。朕削平宇縣,載整皇綱,複周、漢之舊疆,寵綏群後;采唐、虞之大訓,協和萬邦。六年於茲,百揆時敘。禮樂征伐之柄,盡出朝廷;蠻夷山海之君,咸修職貢。一昨順長庚而授律,法時雨以興師,先申誕告之文,以慰徯來之衆.咨爾僞蜀主孟昶,克承餘緒,保據一隅,擅正朔以自專,曆歲年以滋久。而能屬王師之致討,察天道之惡盈,體此綏懷,思於效順,盡率官吏,來降軍門」手疏以陳誠,伏天閽而請命。是用昭示大信,盡滌汝瑕,度越彜章,升於崇秩。

  宋朝事實·202·

  冠紫微之近署,以奉內朝;翦鶉首之奧區,爲之封邑。率從異數,式洽殊私。爾宜欽承,往踐厥位。可開府儀同三司、檢校太師兼中書令、秦國公,給上鎮節度使俸祿。餘僞官除拜有差。”昶數日卒,年四十七。太祖廢朝五日,素服發哀於大明殿。

  贈中書令,追封楚王,諡恭孝,賻布帛千匹,葬事官給.後數日,其母李氏亦卒。初,李氏隨昶至京師,太祖數命肩輿入宮,勞之曰:“母善自愛,無戚戚懷鄉土,異日當送母歸.”李氏曰:“使妾安往”太祖曰:“歸蜀爾。”李氏曰:“妾家本太原,儻得歸老並土,妾之願也。”時晉陽未平,太祖聞其言,大喜曰:“俟平劉鈞,即如母所願。”因厚加賜賚.及昶卒,不哭,以酒酹地曰:“汝不能死社稷,貪生以至此。吾所以忍死者,以汝在爾,今汝既死,吾何生焉!”因不食,數日卒。

  太祖聞而傷之,賻贈加等,與昶俱葬洛陽,詔發奉義甲士七千人護送。七月,正衙備禮冊命昶,其文曰:“維乾德三年歲次乙丑七月己未朔二十四日戊子,皇帝若曰:咨爾故檢校太師兼中書令、秦國公孟昶,夫冊贈之典,所以彰世祚而紀勳伐;繼絕之義,所以旌異域而表來庭。苟匪全功,寧兼二者。國家承乾撫運,括地開圖.稽至德于勳、華,體深仁于湯、禹。既定壺關之亂,複剪淮夷之凶,暨荊及衡,洗蕩逋穢.以爲人君之道,先德而後刑;王者之師,有征而無戰。兵威震疊,寰宇來同。以致薄伐西川,徂征三峽.惟爾昶襲乃堂構,據有巴庸,而能祗畏皇靈,保全宗緒,知機識變,委順圖全。馳子牟魏闕之心,奉伯禹塗山之會。朕自聞獻款,良切虛懷。舟車欣至止之初,邸第錫非常之制。封崇異數,期保永年。景命不融,奄然殂謝.嗚呼!爾有及親之孝,特異常倫;爾有奉上之情,所期終養.何高穹之不祐,與幽壤以同歸!斯朕所以當寧興悲,徹縣永歎.詢于史氏,申命禮官,今遣使起複雲飛將軍、檢校

  宋朝事實·203·

  太傅、右神武統軍、兼禦史大夫、上柱國、平昌縣開國伯、食

  邑七百戶孟仁贄持節,冊贈爾爲尚書令,仍追封楚王。嗚呼!

  式備哀榮,載光簡牒。南宮峻秩,全楚大邦,並示追崇,敻超彜制。始終之分,朕無愧焉。尚冀英魂,歆茲盛禮.嗚呼哀哉!”禮畢,其冊載以犢車。設鹵簿、鼓吹,導至其第。冊及門,主人迎冊使入。是日,仍賜昶墳莊一區,給守墳人米千石、錢五十萬.初,昶在蜀專務奢靡,爲七寶溺器,他物稱是。每歲除,命學士爲詞,題桃符,置寢門左右。末年,學士韋寅遜撰詞,以其非工,昶自命筆題雲:“新年納余慶,嘉節號長春。”

  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,太祖命呂余慶知成都,而“長春”乃太祖誕聖節名也。又昶襲位後,民質錢取息者,將徒居,必書其門曰:“召主取贖.”其末年,西川婦女競理髮爲高髻,號朝天髻。始周世宗平淮甸,克關南,議討而未果,至太祖乃平之。自始伐至降,凡六十六日。昶父子據有二蜀三十一年,至是國除。王全斌既平蜀,部下多漁奪民財。及凱旋,太祖盡得其狀,召行營都監王仁贍面詰之。仁贍曆詆諸將所爲,奢縱不法,冀以自解,且曰:“清廉畏慎,不辜陛下任使者,惟有曹彬一人耳。”即日授彬宣徽南院使,彬入奏曰:“征西諸將皆獲罪,臣獨受賞,何以寧處”上曰:“卿有功無過,又不自矜。

  苟若有纖芥之累,王仁贍豈有爲卿隱耶勸懲,國之常典,可無讓也。”蜀平,得州府四十六,益、彭、眉、嘉、綿、漢、資、

  簡、梓、遂、黎、雅、陵、戎、瀘、維、茂、昌、榮、閬、渠、

  合、龍、普、利、渝、涪、黔、施、達、洋(原注:缺文)百

  四十,戶五十三萬四(原注:缺文。)。

  李筠在鎮,擅其征賦,頗招集亡命。嘗以私忿囚監軍使,世宗不能堪,但下詔責讓而已。至是,遂以建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叛,太祖遣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、殿前

  宋朝事實·204·

  副都指揮點檢義成軍節度使高懷德率諸軍進討。五月二日,又命宣徽南院使咎居潤赴澶州巡警,詔殿前都點檢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、彰德軍節度觀察留後王全斌由東路會兵進討。前德州刺史曹翰、前耀州刺史張暉並充行營壕寨使,由東路與守信等合。敕守信等曰:“勿縱筠下太行,急進師扼其隘,破之必矣。”帝乃下詔曰:“違天逆命,不可以逋誅;伐罪吊民,式慰其徯望。昭義軍節度、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李筠出於賤隸,驟列通侯,詭譎多端,包藏有素。朕以皇天眷命,歷數在躬。念同事于前朝,每曲形于厚禮,推赤心而示信,指天日以申盟。

  而不體予懷,自隳爾節。窺覦神器,俶擾天常,囚辱使臣,虔劉民吏,結劉鈞於並壘,害張福于高平。肆其凶謀,幹我大戮。

  國有常憲,人其舍諸.將申齊斧之刑,用致靈旗之討。李筠宜削奪在身官爵,令諸道會兵進擊。宥其驅脅,實前王之令猷;示以招懷,亦吾民之何罪!黎城舊壤,上党名區,俗本貞純,人知節義.豈私從亂,必自改圖.苟去危以就安,可轉禍而爲福;立功名於當世,保富貴以終身。勿成染汙之風,自取覆亡之咎。凡爾士庶,當體朕懷。”五月十九日,內降手詔親征。”

  朕仰膺天眷,肇啓皇圖,念可畏之非民,敢無名而動衆.李筠不知天命,犯我王誅,棄帶河礪嶽之恩,爲幹紀亂常之事。已行攻討,即俟蕩平。當九夏之炎蒸,念六師之勞苦。深居宮闕,情所難安。當議省巡,用伸慰撫。朕取此月內暫幸軍前,所司供頓務從儉約,郡國長吏不得擅赴行在。兩京留司官起居表章,傳置以聞。勿令勞擾,以稱朕意。”以二十四日次滎陽,西京留守向拱、河陽節度使趙晁來朝。太祖召拱與語,拱曰:“李筠逆節久露,兵勢漸盛。陛下宜速濟大河,曆太行,乘其未集而擊之,平賊心矣。若稽留浹旬,臣恐賊鋒益熾,攻之難力矣。”帝深然之。其月,石守信敗筠軍于長平,斬首三千餘級,拔

  宋朝事實·205·

  大會寨。十九日,命侍衛親軍都指揮使、天平軍節度使韓令坤率兵屯河陽。石守信、高懷德又破筠衆三萬於澤州,獲僞河東節度使范守圖,降河東援軍數千,皆殺之。帝以親駕,大赦天下:“門下:天生五材,武可以底寧禍亂;君有一德,恩所以輯睦兆民。爰自眷命自天,膺圖開國。繄朕寡昧,勉徇樂推。

  式造新邦,務求治道·縣小大之政,必切躬親;蕃宣勳舊之臣,敢忘禮遇以四海樂康爲念,以一物失所爲憂,勿敢怠荒,庶期開泰。不謂壺關之地,分野纏災,守臣無事以生疑,同惡望風而相濟。朕推心勉諭,屈己俯從。和氣不能易豺狼之心,平地於是作荊榛之路。昨者長驅禁旅,直上太行。始戮賊軍,尋平澤、潞。鋒交矢接,瓦解冰消。潞州既逼危亡,尋輸降款。契我好生之意,各覃加等之恩。一境熙春,萬家安堵。既豁黔黎之望,實憑宗社之靈.重念將士同心,服干戈而展效;官吏奉職,部力役以有勞。將同慶於域中,宜大賚於天下。應天下見禁罪人,自六月二十三日昧爽以前。云云”。

  李重進九月反狀聞,太祖遣石守信、王審琦、李處耘、宋偓等四將率禁兵討之,仍令友規護前軍……乃下詔曰:“黃軒禦極,嘗行中冀之誅;虞舜登庸,先正四凶之罪。芘民靖亂,何莫由斯朕以曆試艱難,肇膺眷命,務輯甯于華夏,思康濟於黎元。爰整銳師,濯征多壘,慰其徯後,匪曰佳兵。新授平盧軍節度、淄青等州觀察使、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李重進位列公侯,任隆藩翰,自皇家之起運,包異志以無君。朕法天無私,與物更始,特含垢以宥罪,聽改行而自新,申撫諭於璽書,形誓言于金券,特遷大鎮,用保永圖.而敢固守孤城,拒違王命。此而無忍,孰不可忍宜正彜章,用懲大憝。其李重進在身官爵並宜削奪.”上謂左右曰:“朕于周室近臣無所圖間,重進不體朕心,自懷反側。今六師在野,朕當自慰撫之。”十月二十一

  宋朝事實·206·

  日,內降手詔曰:“朕以反臣負國,凶黨嬰城,勞將帥以征行,救生靈之塗炭。重念蒙犯霜露,跋涉山川。將親示於撫循,須暫離于京闕.朕取今月內幸揚州,凡所供須務令省約.方期靖亂,無至勞人。餘依征澤潞詔書從事。”

  陳洪進入朝,以其地來歸,太宗優詔嘉納之。以洪進爲武甯軍節度、同平章事,留京師奉朝請。諸子皆授以近郡。五月一日,降德音:“門下:朕纂紹基圖,臨禦區宇,慶五兵之銷偃,致四海之混同。顧惟動植之間,悉被生成之澤。念清源之一境,隔朝化以多年,江山雖在於照臨,黎庶未沾于恩惠。節度使陳洪進素懷明略,喜遇昌期,偃戎節以來朝,錄地圖而上進.今者川途無壅,聲教大同,宜覃寬宥之恩,俾洽維新之化。

  應泉、漳等州管內州縣諸色罪人,限德音到日,並從釋放。雲雲。於戲!同文共軌,荷宗社之殊休;恤物愛民,乃帝王之常道。矧惟遠俗,初被皇風,用安歸向之心,倍注撫柔之意,降九天之雨露,蘇比屋之生靈,必令其萬戶千門,永樂于輕徭薄賦.凡爾衆庶,當體朕懷。主者施行。”

  太宗征太原,次澶淵,太仆寺丞宋捷者掌出納行在軍儲,迎謁道左。太宗見姓名喜,以爲我師有必捷之兆。車駕將至,令語攻城諸將曰:“我端午日置酒,宴會於太原城中。”至癸未,繼元降,乃五月五日也。

  太宗朝平蜀賊李順。淳化四年,青城縣民王小波聚徒起而爲亂,謂其衆曰:“吾疾貧富不均,今爲汝均之。”貧民附者益衆.先是,國家平孟氏之亂,成都府庫之物悉載歸於內府。

  後來任事者競功利,于常賦外更置博買務,禁商旅不得私市布帛。蜀地土狹民稠,耕稼不足以給,由是群衆起而爲亂.二月,殺彭山縣令齊元振。十二月,與巡檢張玘鬥于江原縣,玘死之,小波亦病創卒。衆推小波妻弟李順以淳化五年正月叛,攻邛、

  宋朝事實·207·

  蜀二郡,官吏多被其害。又敗都巡檢郭允能於新津,賊勢益盛,衆附者數萬.永康軍、雙流、新津、溫江、郫縣皆爲順所陷,縱火大掠,遂進攻成都。既陷成都,知府事郭載率官吏奔東川,賊遂據成都。上命昭宣使、河州團練使王繼恩爲劍南兩川招安使,率兵討之,以便宜決遣。又命樞密直學士張詠知成都府,雷有終、裴莊、劉錫、周渭等掌川峽隨軍漕運,馬步軍都軍頭王杲率兵趨劍門,崇儀使尹元率兵由峽路而進,並受繼恩節制。

  又命成都府監軍供奉官宿翰爲崇儀使。先是,群盜自成都分攻劍門,翰先自成都領兵投劍門,適與正兵合。因迎擊,大破賊衆數千人,餘三百人奔歸成都。順怒其驚衆,盡殺之。奏至,上嘉翰功,故有是命。三月,詔繼恩:“朕以凶民嘯聚,蜀郡驚騷,俾聊舉于軍師,務速令于平蕩。已聞虎旅,將覆梟巢。

  既顯戮於鯨鯢,慮俱焚于玉石。頃令分別,用振恩威。宜令王繼恩候前軍所到處,其賊黨等或敢恣凶頑,或輒行拒抗,即盡加殺戮,不得存留。其有或先被脅從,或自能歸順,更不問罪,並與安存。不惟推好生惡殺之心,亦用舉懲惡勸善之典。諒爾將兵之意,知予及物之恩。”四月,繼恩由小劍門路入研石寨,破賊斬首五百級。遂北過青強嶺,平劍州,進破賊五千衆于柳池驛,斬首六百級。賊衆望風奔走,殺戮溺死者不可勝計。又克閬、綿二州。五月,至成都,破賊十余萬,斬首三萬級,獲順及僞官甚衆.及議賞功,中書欲除宣徽使。太宗曰:“朕讀前代書史,不欲令宦官預政事。宣徽使,執政之漸也。止可授以他官。”宰相懇言繼恩有大功,非此任無足以議賞典。上深怒,責丞相等,命學士張洎、錢若水議別立宣政使,序位於昭宣使之上,以授之。繼恩握重兵,久留成都,轉餉不給,專以飲宴爲務,每出入,前後奏音樂,又令騎兵執博局、橫枰自隨,威振郡縣,仆使輩用事恣橫,縱所部剽掠子女金帛,坐而玩寇,

  宋朝事實·208·

  軍士亦無鬥志。餘賊竄伏山谷間,州縣有複陷者。太宗知之,乃命入內押班衛紹欽同領其事,命給事中、參知政事趙昌言充川、峽路兵馬都部署,自宣政使王繼恩以下皆聽其節度。禦劄數幅,丁寧授以方略。奸党悉平。至道二年春,布衣韓拱辰詣闕上言,繼恩有平賊大功,當秉機務,今薄賞無以慰中外之望。

  上大怒,以拱辰妖言惑衆,杖脊黥面,配崖州。俄召繼恩還。

  又有劉旴者,廣武指揮軍卒也。至道三年八月,都巡檢使韓景祐至懷安軍,旴謀殺景祐而叛。是夜三鼓,嘯聚軍士,逐景祐,景祐逾垣遁逸。遂掠懷安及漢、蜀、邛州。永康軍招安使上官正即與鈐轄馬知節領兵趨新津,賊出邛州方井,擊敗之,斬旴,盡平其黨.九月,太宗因言西川叛卒事,輔臣或曰:“蓋地無城池,所以失其制禦.”上曰:“儻官吏得人,善於綏撫,使其樂業,雖無城可也。”昌言爲人辯智,於上前指畫破賊之策,上悅之,恩遇甚厚。既行,時有峨眉山僧茂真以術得幸,謂上曰:“昌言額紋有反相,不宜委以蜀事。”上方悔之。會昌言至鳳翔,是時寇准知州,密上言:“趙昌言素有重名,又無子息,不可征蜀,授以兵柄。”太宗得疏,大驚曰:“朝廷皆無忠臣,言莫及此,賴有寇准憂國家爾。”乃詔昌言以軍事付王繼恩,罷知政事,以戶部侍郎知鳳翔,召寇准參知政事。西川招安使王繼恩部送賊酉句重榮等五輩詣闕,上曰:“汝曹本非爲惡,但官吏失于撫禦,致爾爲盜.及兵興,武人務在立功,肆行殺戮,爾輩懼死亡命耳。朕今諭以恩信,不忍誅也。”皆釋甲,放之。太宗聞蜀賊起,顧侍臣曰:“蜀土之民近歲日益繁盛,但習俗囂浮,多事遨賞.物極必反,今小寇驚動,豈天意抑其浮華耶”呂蒙正曰:“昔楚莊小國之君,常懼無災。今升平之代,遠方忽有狂寇,亦恐天垂警戒。”呂端曰:“蒙正之言,望陛下留意。”上深納之。

  宋朝事實·209·

  ●卷十八·升降州縣一

  ○東京

  開封府,大中祥符二年,改浚儀縣爲祥符縣.複後唐匡城縣爲長垣縣.建隆四年,升東明鎮爲東明縣,以濟陽鎮屬縣.咸平五年,升通許鎮爲咸平縣.

  ○西京

  河南府,熙寧八年,省洛陽縣入河南縣,元祐二年複置。

  熙寧八年,省緱氏縣入偃師縣.熙甯五年,省伊闕縣入伊陽縣.

  ○南京

  應天府,景德四年,升歸德軍爲應天府。大中祥符七年,升南京。

  ○北京

  宋朝事實·210·

  大名府,慶曆二年,升大名爲北京。

  ○京東東路

  青州,淳化五年,改爲鎮海軍節度使。政和元年曰齊郡。

  密州,開寶五年,升爲安化軍節度。

  拱州,崇寧四年,以開封府襄邑縣,建州名輔州,以爲東輔,又改今名。

  齊州,治平二年,升爲興德軍節度。咸平四年,省臨濟縣入章丘縣.濰州,建隆三年,以青州北海縣置北海軍。乾德二年,升爲濰州。政和元年,曰北氦。建隆三年,析北海縣地置昌邑縣.乾德三年,以營丘城置安仁縣,尋改爲昌樂。

  淮陽軍,太平興國七年置。太平興國七年,以徐州之宿遷縣屬淮陽軍。

  ○京東西路

  襲慶府,建隆元年,複泰寧軍節度。大中祥符元年,改乾封縣爲奉符縣.大中祥符元年,改曲阜縣爲仙源縣.興仁府,建中靖國元年,改周彰信軍爲郡,後升府。大觀三年,升都督府。大觀二年,改宛句縣爲宛亭縣.鄆州,大觀二年,升大都督府。

  廣濟軍,太平興國三年,以定陶鎮置廣濟軍。至熙寧四年,

  宋朝事實·211·

  廢,屬曹州。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鄧州,建隆初,省臨瀨縣入穰縣.襄州,乾德三年,以陰城鎮置乾德縣.太平興國元年,複改義清縣爲中廬縣.均州,乾德六年,省豐利縣入鄖鄉縣.隨州,乾德五年,升崇義軍節度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崇信軍。熙甯元年,省安化縣.金州,乾德五年,升昭化軍節度,後爲防禦.熙寧六年,省平利縣.元祐二年複置。

  房州,雍熙三年,升鋇軍節度—寶中,省永清縣—寶中,省上庸縣.

  ○京西北路

  潁昌府,元豐三年,升許州爲府。崇寧四年,建爲南輔.熙甯四年,省許田入長社縣.崇寧四年,以汝州之郟縣屬潁昌府。

  鄭州,景祐元年,升奉寧軍節度。崇寧四年,建爲西輔.崇甯四年,以河南府密縣屬鄭州。

  滑州,太平興國四年,改武成軍節度。治平三年,省靈河縣入白馬縣.孟州,大中祥符中,改汜水縣汜水關爲行慶關.慶曆三年,以唐洛州王屋縣屬孟州。

  蔡州,景祐二年,升淮康軍節度。

  陳州,建隆元年,改溵水縣爲商水縣.熙甯六年,省南頓縣入商水。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宋朝事實·212·

  順昌府,元豐二年,升順昌軍節度。政和六年,升爲潁州府。

  汝州,熙寧四年,省龍興縣入魯山縣.元祐二年,複置。

  信陽軍,唐義陽郡—寶九年,降爲軍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爲信陽—寶九年,省鍾山縣屬義陽—寶九年,以羅山縣屬信陽軍。

  ○河北東路

  開德府,大觀元年,升府。崇寧四年,建爲北輔.雍熙四年,省臨黃縣入觀城縣.熙寧四年,省頓丘縣入清豐縣.崇寧四年,以大名府南樂縣屬開德府。

  河間府,大觀二年,升府。熙寧六年,省束城縣入河間縣.熙甯六年,省景城縣入樂壽縣.冀州,慶曆八年,升安武軍節度。皇祐四年,省堂陽縣入南宮縣.棣州,大中祥符八年,徒州城及厭次縣于陽信縣地,徒陽信縣於故厭次縣.雄州,政和三年,爲易陽郡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歸義縣爲歸信。建隆四年,複置容城縣.霸州,政和三年,爲永清郡。景祐元年,省永清縣入文安縣.莫州,熙寧六年,省長豐縣爲鎮,又省鄚縣入任丘。元祐二年,複鄚縣,尋又罷爲鎮。

  濱州,大中祥符五年,省蒲台縣入渤海縣.慶曆六年,析渤海縣地置招安縣.

  宋朝事實·213·

  恩州,唐爲貝州。天寶初,曰清河郡。至和元年,省漳南縣入曆亭縣.清州,太平興國七年,以滄州永安縣置。大觀二年,河清七晝夜,因改爲清州。政和三年,爲乾寧郡。太平興國七年,以永安縣之範橋鎮置乾寧縣.熙寧六年,省爲鎮,後複置縣.崇寧三年,又省之。

  永靜軍,慶曆七年,以將陵縣屬永靜軍。淳化元年,以阜城縣屬永靜軍。

  保定軍,太平興國六年,以涿州歸信縣新鎮,置平戎軍,景德元年改今名。

  ○河北西路

  相州,天聖七年,改永定縣曰永和。熙寧五年,省入安陽。

  熙寧五年,省鄴縣入臨鄣。

  中山府,太平興國元年,改定武軍節度。政和三年,改中山府爲中山郡。康定元年,省陘邑縣入安喜縣.景德元年,以祁州無極縣屬中山府。

  洺州,建隆元年,升爲防禦.熙甯三年,省曲周縣入雞澤縣.熙寧六年,省臨洺縣入永年縣.祁州,景德元年,徒治蒲陰縣.端拱元年,以恒州鼓城縣屬祁州。熙寧六年,省深澤縣入鼓城。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保州,政和三年,爲清苑郡。太平興國六年,改清苑爲保塞縣.保州,崇寧四年,升爲慶源軍節度—寶五年,改昭慶縣爲隆平縣.熙寧六年,省入臨城。元祐元年複置。熙寧五年,省

  宋朝事實·214·

  柏鄉贊皇入高邑縣.邢州,熙寧六年,省平鄉縣入巨鹿縣.元祐元年複置。熙寧六年,省堯山縣入內丘縣.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熙寧五年,省任縣入南和縣.元祐元年複置。大觀元年八月二十六日,詔遷趙州隆平縣、邢州巨鹿縣於高地,以隆平地下濕、巨鹿近爲黃河陷沒故也。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,尚書省言邢州巨鹿縣昨被黃河淹沒之事,今來水勢已退,乞興復舊縣.從之。

  永寧軍,雍熙四年,以博野縣地置甯邊軍。景德元年,改永定。天聖四年改今名。

  廣信軍,太平興國六年,置爲威虜軍。景德元年改今名。

  ○陝西路

  永興軍路,京兆府,大中祥符八年,改昭應縣爲臨潼縣.大觀二年,複以清平鎮置終南縣.河中府,太平興國七年,改護國軍節度。

  陝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保平軍節度。

  延安府,唐延州。後唐彰武軍。皇朝升府。

  同州,太平興國七年,升爲定國軍節度……

  耀州,開寶五年,爲感義軍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感德軍。

  淳化四年,以雲陽縣之梨園鎮置淳化縣.虢州,建隆元年,改弘農縣爲常農縣.至道三年,改曰虢略。熙甯四年,省王城縣入虢略。

  銀州,唐銀川郡。

  綏德軍,熙寧二年,收復唐綏州,又廢爲綏德城。後升爲

  宋朝事實·215·

  軍。

  保安軍,太平興國二年,以延州永安鎮置軍。天禧四年,置建子城。天聖元年,改爲德靖寨。慶曆四年,置順寧寨。

  ○環慶路

  環州,淳化五年,複周之通遠軍爲環州。天聖四年,複改方渠縣爲通遠縣.慶州,乾德二年,複爲安化郡。乾德二年,複順化縣爲安化縣.乾德二年,省同川縣入安化縣.熙寧四年,複置合水縣,省華池、樂蟠兩縣入合水。熙甯三年,以甯州彭原縣屬慶州。

  ○涇原路

  涇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彰化軍節度。咸平四年,置保定縣.五年,省爲寨。大觀二年複置。

  渭州,熙寧五年,儀州廢,以安化縣來屬。乾德元年,以舊崇信軍地置崇信縣,屬鳳翔府。淳化中,屬儀州。熙寧五年,州廢,來屬。熙寧五年,儀州廢,以華亭縣來屬。

  原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甯州豐義縣爲彭陽。至道三年,屬原州。

  懷德軍,大觀二年,升平夏城爲軍,以蕭關等寨來屬。

  鎮戎軍,至道元年,以故平高縣地置。

  德順軍,慶曆三年,以渭州隴幹城置。元祐八年,置隴幹縣.

  宋朝事實·216·

  ○秦鳳路

  鳳翔府,熙寧五年,以好畤縣屬府。

  隴州,開寶元年,析汧陽置隴安縣.鳳州,河池縣,皇朝徒治固鎮。兩當縣,皇朝徒治廣鄉鎮。

  秦州,建隆二年,置伏羌寨。熙寧三年以爲城。

  鞏州,崇寧四年,升寧遠寨爲縣.

  ○熙河路

  熙州,熙寧五年,收復吐蕃之武勝軍,置州,升鎮洮軍節度。熙寧五年,置渭源堡,屬州。

  蘭州,元豐四年,收復金城縣.河州,熙寧六年,收復鳳林縣,置枹罕縣.七年省。崇寧四年,升寧河寨爲縣.岷州,熙寧六年收復。崇寧四年,複置祐川縣.建隆三年,以良恭、大潭二鎮置大潭縣,屬秦州。熙寧六年,屬岷州。熙寧六年,以長道縣屬岷州。

  會州,元符二年,收復烏蘭縣.廓州,元符二年,收復米川縣.洮州,元符二年,收復臨潭縣.湟州,大觀三年,賜向德軍額.宣和元年,改爲樂州。

  宋朝事實·217·

  ○河東路

  太原府,太平興國四年,克復,降爲並州。舊治太原、晉陽二縣,遂徙治陽曲。太平興國四年,省太原縣入榆次。建隆四年,以晉陽縣爲平晉軍。太平興國四年,廢爲平晉縣.熙寧三年,省入陽曲。政和五年複.潞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昭德軍節度。建中靖國元年,改隆德軍節度。

  慶祚軍,舊晉州趙城縣.熙寧五年,廢爲鎮,隸洪洞縣.元豐二年,複爲縣.政和三年,升爲軍。

  麟州,乾德五年,升建寧軍節度。端拱元年,改鎮西軍節度。

  嵐州,咸平五年,以憲州樓煩縣來屬。

  憲州,熙寧三年廢,十年複置。咸平五年,以嵐州靜樂縣來屬。

  慈州,熙寧五年廢入隰州。元祐元年複置。熙寧五年,省文城縣入吉鄉縣,又省鄉寧縣.豐州,嘉祐七年,以府州蘿泊川掌地置,東南接府州,西接麟州,不統縣.遼州,熙寧七年,廢爲平定軍。元豐八年複置。熙寧七年,省和順縣爲鎮,入遼山。元豐元年複置。

  岢嵐軍,太平興國四年,析岢嵐州置軍。

  甯化軍,太平興國四年,析嵐州地置寧化縣.五年,於縣置軍,領寧化一縣.威勝軍,太平興國二年置,並沁州入焉。太平興國二年,以潞州武鄉縣來屬。太平興國六年,廢沁州,以沁源縣來屬。

  太平興國六年,廢沁州,以綿上縣屬大通監.寶元二年來屬。

  宋朝事實·218·

  平定軍,太平興國七年,改上父縣爲平定縣,置平定軍。

  保德軍,淳化四年,析嵐州置定羌軍。景德二年,改曰保德。

  火山軍,太平興國七年,以嵐州雄勇鎮置軍。治平四年,置火山縣.熙寧四年,縣廢.晉寧軍,元祐二年置。大觀三年,石州臨泉縣來屬。

  ○淮南東路

  亳州,大中祥符七年,升集慶軍節度。大中祥符七年,改真源縣爲衛真縣.泗州,乾德元年,以楚州盱眙縣來屬,州徙治此。建隆二年,省徐城縣入臨淮。乾德元年,以濠州招義縣屬泗州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爲招信。

  真州,大中祥符六年,以聖像成功,升爲真州。

  通州,天聖元年,改周通州爲崇州。明道二年複故名。

  ○淮南西路

  壽州,開寶四年,改盛唐縣爲六安縣.無爲軍,太平興國三年,以巢縣之無爲鎮置軍。太平興國三年,以廬州巢縣來屬。太平興國三年,以廬州廬江縣來屬。

  無爲縣,熙寧三年,析巢縣、廬江縣地置。巢縣,太平興國三年,自廬州來隸.紹興五年,廢爲鎮。六年夏。十一年隸廬州。

  十二年複隸.

  宋朝事實·219·

  光州,建隆元年,改殷城縣爲商城縣.後省爲鎮,入固始。

  ○兩浙路

  案《宋史》:兩浙路,熙寧七年,分爲兩路,尋合爲一,南渡後複分。

  臨安府,淳化五年,改甯海軍節度。六年,升杭州爲府。

  太平興國四年,改錢江縣爲仁和縣.太平興國三年,改安國縣,複曰臨安縣.太平興國四年,改新登縣爲新城縣.平江府,太平興國三年,改蘇州吳郡爲平江軍。

  潤州,開寶八年,改鎮江軍節度。熙寧五年,省延陵縣入丹陽。

  常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義興縣爲宜興縣.淳化元年,江陰軍廢,以江陰縣來屬。三年,複置軍。熙寧四年,又廢來屬。

  秀州,政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,改秀州爲嘉禾郡。

  湖州,景祐元年,改爲昭慶軍節度。太平興國七年,析烏程縣地置歸安縣.太平興國四年,以杭武康縣來屬。

  睦州,宣和元年,升建德軍節度。三年,改爲嚴州。

  越州,大觀元年,升爲帥府。

  明州,建隆二年,改奉國軍節度。熙寧六年,析鄞縣置昌國縣.溫州,石晉爲靜海軍節度。政和七年,升應道軍節度。

  台州,建隆元年,複改台興縣爲天臺縣.景德四年,改永安縣爲仙居縣.處州,咸平二年,複改白龍縣爲松陽縣.婺州,淳化元年,改寶寧軍節度。

  宋朝事實·220·

  衢州,乾德四年,以常山縣地置開化場。太平興國六年,升爲縣.

  ○江南東路

  建康府,開寶八年,降爲升州。

  饒州,開寶八年,以餘幹縣地置安仁場。端拱元年升爲縣.池州,開寶八年,以江寧府銅陵縣來屬。太平興國三年,以江州東流縣來屬。

  信州,開寶八年,升寶豐鎮爲縣.景祐二年省。康定元年複置。慶曆三年,又省入弋陽—寶八年,以鉛山縣直隸京師,後屬信州。熙寧七年,複升永豐鎮爲縣.太平州,開寶八年,改雄遠軍爲平南軍。太平興國二年,升爲太平州。太平興國三年,以宣州蕪湖縣、繁昌縣來屬。

  南康軍,太平興國二年置。太平興國七年,以洪州建昌縣、江州都昌縣來屬。

  廣平軍,開寶八年置。端拱元年,以郎步鎮置建平縣.甯國府,舊宣州。乾道二年八月二十六日,以孝宗潛藩升爲府。

  ○江南西路

  原注:紹興元年,以江、洪、筠、袁、虔、吉州、興國、南康、臨江、南安軍爲江南西路。四年,撥南康軍依舊隸江南

  東路

  宋朝事實·221·

  洪州,太平興國六年,析南昌縣置新建縣.虔州,太平興國八年,以險江鎮置興國縣,以九州鎮置會昌縣.吉州,太平興國九年,置吉水縣.至和元年,以報恩鎮置永豐縣.熙甯四年,以萬安鎮置萬安縣.袁州,雍熙元年,以宜春縣地置分宜縣.撫州,開寶三年,以宜黃場複置宜黃縣—寶五年,以金溪場置金溪縣.筠州,太平興國三年,以高安監步鎮置新昌縣.興國軍,太平興國二年置。乾德五年,以大冶場置大冶縣,屬鄂州,太平興國二年來屬。太平興國二年,以鄂州通山縣來屬。

  南安軍,淳化元年置,以虔州大庾縣建軍,以縣爲治所,以虔州南康縣、上猶縣來屬。

  臨江軍,淳化三年置。

  建昌軍,太平興國四年,改建武軍爲建昌。淳化二年,以撫州南豐縣來屬。

  宋朝事實·222·

  ●卷十九·升降州縣二

  ○荊湖南路

  潭州,淳化四年,以衡州衡山縣、岳州湘陰縣來屬。熙寧六年,以益陽縣地置安化縣.太平興國七年,析長沙縣置寧鄉縣.衡州,乾德三年,以安仁場置安仁縣,析衡陽、衡山二縣地入焉。

  道州,熙寧五年,省永明縣入營道縣.元祐二年複置。乾德三年,改延唐縣爲寧遠縣,省大曆縣入寧遠.永州,雍熙元年,以零陵縣之東安場置東安縣.郴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郴義縣爲桂陽縣,改義章縣爲宜章縣.熙甯六年,改高亭縣爲永興縣.邵州,熙寧五年,收復梅山,以其地置新化縣.元豐四年,以溪洞徽州爲蒔竹縣.崇寧四年,以臨口寨爲臨岡縣.武岡軍,崇寧五年,升武岡縣爲軍,以蒔竹縣分爲綏寧、臨岡二縣隸焉。

  桂陽軍,本桂陽監.景德元年,以郴州藍山縣來屬。

  ○荊湖北路

  江陵府,乾德三年,以江陵縣地置潛江縣.乾德三年,置

  宋朝事實·223·

  建寧縣.熙寧六年,省入石首縣.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鄂州,開寶八年,改臨江縣爲崇陽縣.景德四年,改永安縣爲咸寧縣.安州,熙寧二年,省雲夢縣入安陸縣.元祐元年複.複州,熙寧六年,廢.複置。熙寧六年州廢,以景陵縣屬安州,省沔陽縣入監利縣.後置州,複來屬。乾德二年,以白沙院置玉沙縣,屬江陵府。至道三年,以縣來屬。熙寧六年,省入監利。元祐元年複置。

  鼎州,大中祥符五年,改武陵郡曰鼎州。乾德元年,析武陵縣置桃源縣.峽州,開寶八年,省巴山寨入夷陵縣.嶽州,淳化五年,升王朝場爲縣.至道二年,改爲臨湘縣.乾德元年,複朗州橋江縣爲沅江縣,來屬。

  歸州,熙寧五年,省興山縣入秭歸.後複置。

  沅州,熙寧七年,平溪洞地,置沅州,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,爲州治。熙甯五年,以龍標縣地置鎮江寨。元豐三年,廢爲鋪。熙甯七年,以龍門縣地置龍門鋪。元豐三年,升黔江城置黔陽縣.靖州,熙寧九年,平溪洞,複置誠州。元祐二年,廢爲渠陽軍,三年廢爲寨,屬沅州。紹聖中複置誠州。崇寧二年,改靖州。元豐六年,置渠陽縣,爲誠州治,改羅蒙縣爲通道縣.漢陽軍,熙寧四年,廢屬鄂州。元祐元年複置。太平興國二年,改汶川縣爲漢川縣.荊門軍,開寶五年置。熙寧六年廢.元祐元年複置。初治當陽,後治長林縣.

  宋朝事實·224·

  ○成都路

  成都府,太平興國六年,降爲益州。端拱元年,複升成都府,劍南西川節度。淳化元年,複爲益州。嘉祐四年,複升爲府。六年,複爲劍南西川。熙寧五年,省犀浦縣爲鎮,入郫縣.天聖四年,改靈池縣爲靈泉縣.眉州,太平興國元年,改通義縣爲眉山縣.蜀州,紹興十四年,升崇慶軍節度爲府—寶四年,改唐興縣爲江源縣.彭州,開寶四年,改唐昌縣爲永昌。崇寧中,改爲崇寧。

  綿州,熙寧五年,省西昌縣入龍安縣.熙寧九年,以茂州石泉縣來屬。

  嘉州,熙寧五年,省平羌縣入龍遊縣.淳化四年,以眉州洪雅縣來屬。乾德四年,省綏山縣入峨眉縣.邛州,熙寧五年,省臨溪縣入臨邛縣.黎州,慶曆七年,省通望縣入漢源縣.茂州,熙寧七年,即汶川縣治置威戎軍使。

  簡州,熙寧五年,省貴平縣入平泉縣.威州,景祐三年,改維州爲威州。天聖元年,改通化縣爲金川縣.景祐四年復舊名。治平三年,即縣治置通化軍。

  隆州,熙寧五年,降陵州爲陵井監.政和三年,改爲仙井鹽.隆興元年複爲州,更名隆州。咸平四年,省始建縣入井研縣.永康軍,乾德四年置。熙寧五年廢.元祐初複.乾德四年,以彭州導江縣、蜀州青城縣來屬。熙寧軍廢,複屬彭州、蜀州。

  元祐初複來屬。

  宋朝事實·225·

  ○潼川路

  潼川府,乾德四年,改劍南東川節度爲靜戎軍節度。太平興國三年,改安靜軍。重和元年十一月,升梓州爲潼川府。

  大中祥符五年,改五城縣爲中江縣.乾德四年,以蜀招葺院置東關縣.熙寧五年,省永泰縣爲鎮,入鹽亭縣.十年,複置永泰尉司。後改曰安泰。

  遂寧府,政和五年,升遂州遂寧郡爲府。太平興國元年,複改方義縣爲小溪縣.果州,熙寧六年,省流溪縣爲鎮,入南充縣.資州,乾德五年,省月山、丹山、銀山三縣入磐石。

  普州,乾德五年,省普康縣入安嶽縣,省崇翕縣入安居縣,省普慈縣入樂至縣.敘州,政和四年,改戎州爲敘州。乾德五年,省開邊縣、歸順縣入僰道縣.政和四年,省僰道縣入宜賓縣.太平興國元年,改義賓縣爲宜賓.熙寧四年省。

  瀘州,宣和元年,升瀘川軍節度。乾德四年,廢綿水,以富義置監.合州,乾德三年,改石鏡縣爲石照縣.榮州,治平四年,改旭川縣爲榮德縣.熙寧四年,省公井縣入榮德縣.乾德五年,省和義縣入威遠縣.渠州,景祐二年,省大竹縣入流江縣.懷安軍,乾德五年,以金水縣立軍。乾德五年,以漢州金堂縣來屬。

  廣安軍,開寶二年置—寶二年,以渠州渠江縣、果州岳池縣、合州新明縣來屬。

  宋朝事實·226·

  富順監,乾德四年,以富義縣地置富義監.太平興國元年改曰富順。治平元年,置富順縣.熙甯元年省。

  長寧軍,宋朝初置淯井監.政和四年改置軍。

  ○利州路

  利州,景祐四年,改甯武軍節度。乾德三年,改山縣曰平蜀。熙寧三年省入嘉川縣.洋州,景祐四年,改武康軍節度。乾德四年,省黃金縣入真符縣.閬州,乾德四年,改安德軍節度。乾德五年,省岐坪縣入奉國縣.劍州,熙寧五年,省臨津縣入普安縣.巴州,乾德四年,省盤道縣入清化。咸平五年,以靜州清化縣屬集州。熙寧三年,省七盤縣入恩陽縣.乾德四年,省歸仁縣.熙寧五年,省其章縣入曾口縣.熙寧五年,以廢壁州通江縣來屬,省廣納鎮、白石縣入通江縣.蓬州,大中祥符五年,更郎山縣爲營山縣.熙寧三年,省蓬山縣入營山縣.乾德三年,省宕渠縣入良山縣.熙寧五年,省良山縣入伏虞縣.大安軍,乾德五年,以三泉縣直隸京師。至道二年,升爲軍,以興元府西縣屬焉。三年,軍廢複爲縣,而西縣還故屬。

  紹興七年,複爲軍。

  ○夔州路

  宋朝事實·227·

  黔州,嘉祐八年,省洪杜縣入洋水縣爲寨。又省信寧縣、都濡縣,皆入彭水縣爲鎮。

  達州,乾德三年,更唐通州通川郡爲今名。乾德五年,省閬英縣入新寧。熙寧六年,省三岡縣.七年,省石鼓縣,分屬通川、永睦、新寧。乾德五年,省宣漢縣入東鄉.忠州,熙寧五年,省桂溪縣入墊江縣.乾德六年,以夔州龍渠鎮屬南賓縣—寶二年置尉司。

  開州,慶曆四年,廢新浦縣入開江縣,改萬歲爲清水縣.涪州,熙寧三年,省溫山縣入涪陵縣.恭州,崇甯元年,更唐渝州南平郡爲今名。乾德三年,省萬壽縣.雍熙五年,省南浦縣入江津縣.珍州,大觀二年,大駱解上下族帥駱世華、駱文貴等獻地,東西四百五裏,南北三百五十一裏,以其地爲珍州,亦曰樂源郡。複立樂源縣,爲州治焉。

  承州,大觀二年,蕨平帥任漢崇獻地,東西三百五十九裏,南北六百六十五裏,改爲承州,領綏陽、都上、洋川、寧夷等縣.皇朝收復,但據夷人所指以置縣.然原其始析置移屬,則都上近黔州、寧夷近思州。

  溱州,熙寧七年,招收唐溱州,置榮懿寨,屬南平軍。崇寧中,複立溱州。

  梁山軍,開寶三年,以石氏屯田務立軍,以萬州梁山縣爲軍治。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五日,詔梁山軍撥隸萬州,其稅租令逐年科折,就本軍輸納.梁山縣,開寶三年,以萬州梁山縣隸軍。熙寧五年,又析忠州桂溪縣地益焉。

  南平軍,熙寧八年,招收西南蕃部,以恭州南川縣銅佛壩地置軍。隆化縣,八年,自涪州來隸.南川縣,皇祐五年置縣,

  宋朝事實·228·

  隸恭州。熙寧八年來隸.尋廢爲鎮,隸隆化縣.元豐元年複.遵義軍,大觀二年,蕃帥楊文貴獻地,東西百二十裏,南北六百一十二裏,以其地置軍。

  大寧監,開寶六年,立監於夔州大昌縣之鹽泉所。端拱元年,以大昌來屬爲監治。

  ○福建路

  福州,太平興國二年,複爲威武軍節度。太平興國五年,複析閩縣置懷安縣.崇甯元年,更永泰縣爲永福縣.天禧元年,改永貞縣爲永昌縣.乾興元年,又改爲羅源縣.建州,端拱元年,升建寧軍節度。治平三年,析建安、建陽、浦城置歐寧縣,與建甯分治郭下。熙寧三年省。元祐四年複置。淳化五年,升崇安場爲縣.咸平五年,升關隸鎮爲縣.政和三年,改爲政和縣.泉州,太平興國三年,改平海軍節度。淳化五年,析晉江縣置惠安縣.南劍州,太平興國四年,改劍浦郡爲今名。太平興國四年,以建州將樂來屬。

  汀州,乾德四年,複以唐汀州爲汀州。淳化五年,升上杭場、武平場並爲縣.元符元年,析長汀寧化置清流縣.漳州,太平興國五年,以泉州長泰縣來屬。

  邵武軍,太平興國六年,析邵武縣置光澤縣.太平興國五年,以建州之泰寧縣、建寧縣來屬。

  興化軍,太平興國四年,立軍於莆田縣之遊洋百丈二鎮地,初名太平軍,尋改興化。太平興國四年,以泉州仙遊縣來屬。

  宋朝事實·229·

  太平興國四年,析莆田縣置興化縣.

  ○廣南東路

  廣州,開寶五年,省咸甯、車二縣,入南海縣,又省游水縣入懷集縣,又省東莞縣入增城縣.六年複置東莞。

  韶州,開寶五年,省仁化縣入樂昌。咸平三年複置。崇寧元年,以岑水場析曲江、翁源縣地置建福縣.循州,熙寧四年,置長樂縣.端州,建中靖國元年,升興慶軍節度—寶五年,省平興縣入高要縣.熙甯六年,以廣州四會縣來屬。

  新州,開寶五年,省永順縣入新興縣.太平興國元年,改義甯縣爲信安縣.熙寧五年,省入新興.元祐元年複置。紹聖四年又省。

  康州,開寶五年,廢入端州,尋複立。六年,廢瀧州入康州—寶五年,省悅城、都城、晉康三縣入端溪縣—寶六年,省廢瀧州鎮南、安遂、建水三縣入瀧水縣.南恩州,開寶五年,廢春州入恩州。六年,複立春州。至大中祥符九年,又廢.天禧四年複.熙寧六年又廢入焉—寶五年,省恩平、杜陵二縣入陽江縣,以廢春州陽春縣來屬。六年複立縣,還屬焉。大中祥符九年,州廢,屬新州,改曰新春。

  又天禧四年複立,縣又屬焉。熙寧六年,州廢來屬。

  梅州,開寶四年,改敬州爲梅州。熙寧六年,州廢入潮州。

  元豐五年複立。

  南雄州(案:南雄州,本雄州—寶四年,以河北路有雄州,加“南”字),改湞昌縣爲保昌縣—寶四年,以韶州始興縣來

  宋朝事實·230·

  屬。

  英州,乾興元年,改滇陽縣曰真陽。

  惠州,天禧五年,改禎州爲惠州。

  ○廣南西路

  桂州,嘉祐六年,省慕化縣入臨桂縣.乾德中,溥州廢,全義縣來屬。太平興國三年,更名興安。

  容州,開寶五年,廢繡、禺、順三州入焉。

  邕州,唐曰朗寧郡。本朝改永寧郡—寶五年,省朗寧、思籠二縣入宣化縣.景祐二年,省如和縣入宣化縣—寶五年,省封陵縣入武緣縣.融州,熙寧七年,省武陽縣、羅城縣入融水縣爲鎮。

  象州,開寶七年,廢嚴州入焉—寶七年,以廢嚴州歸化縣入來賓縣.昭州,開寶五年,廢富州,熙寧五年,廢蒙州,皆入焉。

  熙甯五年,蒙州廢,以立山縣來屬。太平興國中,改正義曰蒙山。熙寧五年,省東區、蒙山入立山—寶五年,廢富州,以龍平縣來屬。熙寧八年,屬梧州。元豐三年複來屬(案《文獻通考》開寶五年,省思勤、開江二縣入龍平,此缺載)。

  梧州,開寶五年,省藤州之孟陵縣、戎城縣入蒼梧,六年複置。

  藤州,熙寧四年,廢南儀州入焉—寶三年,複儀州曰南義州。五年,廢入竇州。六年複置。太平興國中,改曰南儀.熙寧四年,州廢,以岑溪來屬。六年,省永業縣、連城縣入岑溪。

  龔州,開寶五年,廢思明州。省思和入武郎,來屬。省陽

  宋朝事實·231·

  川、武陵、隋建、大同四縣入平南縣.嘉祐二年,省武郎入平南。

  貴州,開寶四年,改郁平縣爲郁林縣.五年,省懷澤、潮水、義山三縣入郁林。

  柳州,景德三年,改龍城縣爲柳城縣.宜州,慶曆三年,廢芝忻州入焉。淳化元年,以柳州洛曹縣來屬。後改曰洛下。嘉祐七年,省入龍水。熙寧八年,以環州思恩縣來屬。治平二年,以智州河池縣來屬。

  賓州,開寶五年,廢入邕州。六年,複立。端拱三年,廢澄州入焉。天禧四年,廢思剛州爲遷江縣,來屬—寶五年,以廢澄州上林縣屬邕州。端拱三年來屬,省廢澄州之止戈、無虞、賀水縣入上林。

  橫州,開寶五年,省從化縣、樂山縣入寧浦縣—寶五年,省廢巒州之武羅、靈竹二縣入永定,來屬。熙寧四年,省永定入寧浦。元祐三年,複置化州—寶五年,省陵羅、龍化二縣入石龍縣,又廢羅州,以吳川縣來屬,又省羅州之廉江、幹水、零緣三縣入吳川。

  高州,開寶五年廢潘州,熙寧四年廢竇州,皆入焉—寶五年,省良德、保定二縣入電白縣.太平興國元年,改竇州信義縣爲信宜縣.熙寧四年,州廢,來屬—寶六年,省懷德縣、潭莪縣、亮縣入信宜—寶五年,省廢潘州南巴、潘水二縣入茂名縣,來屬。

  雷州,開寶五年,省遂溪、徐聞二縣入旱縣.欽州,開寶五年,省欽江、遵化、內亭三縣入靈山縣.景德三年,改安京縣爲安遠縣.郁林州,開寶七年,廢黨、牢二州,政和元年,廢白州,皆入焉—寶七年,廢牢州定川、宕川二縣入南流縣,來屬,而

  宋朝事實·232·

  自郁林縣徙州治此。又廢黨州,省撫康、善勞、文山、懷義入南流縣—寶五年,省郁平、興德二縣入興業縣—寶五年,廢白州,省周羅、建寧、南昌三縣入博白,屬廉州。七年,複立。

  政和元年,又廢,以博白來屬。

  瓊州,開寶五年,以廢崖州之舍城縣來屬。熙寧四年,省入瓊山—寶五年,以崖州之澄邁縣、文昌縣來屬。

  廉州,開寶五年,省封山、蔡龍、大廉三縣入合浦縣.太平興國八年,省合浦入石康。咸平元年複置—寶五年,廢常樂州,省博電、零淥、鹽場三縣,以其地爲石康縣來屬。

  昌化軍,唐爲儋州昌化縣.熙寧六年,廢州爲軍。太平興國元年,改義倫縣爲宜倫縣.熙寧六年,省昌化縣、感恩縣爲鎮,入宜倫。元豐三年,複置昌化縣.四年,複置感恩縣.省洛陽縣入感恩縣.萬安軍,唐爲萬安州萬安郡。熙寧七年,廢州爲軍。紹興六年,改萬安軍爲萬寧縣.十三年夏。熙寧七年,省陵水縣爲鎮,入萬安。元豐三年複置。

  朱崖軍,唐爲振州延德郡—寶五年,改爲崖州。熙寧六年,廢爲軍。熙甯六年,省甯遠、吉陽縣爲臨川、藤橋二鎮。紹興六年複置。

  宋朝事實·233·

  ●卷二十·經略幽燕

  唐貞觀初,始置松漠府,以靡會爲都督,賜姓李氏—元中,降以公主。會昌中,始賜契丹之印。於是統有八部,雄據北漠,懿僖之亂,中國不靖。後有按巴堅遂僭帝號,抗衡中國,南侵鎮、定、邢、洺、冀、貝之郡。朱全忠時,劉仁恭與其子守光盜據幽薊,政令苛虐,燕入苦之,逃入契丹。按巴堅撫存慰納,不取租稅,以致檀、順、平、營之人亦多歸之。會後唐莊宗領兵入洛,誅滅梁氏,尋亦剪除劉守光父子,於是幽薊不復有抗捍焉。按巴堅攻雲、朔諸州安次、潞縣、三河、漁陽、懷柔、密雲等縣,俘掠赤子萬數入蕃。至明宗,約爲兄弟,且以解邊人之倒縶,紓國家之外憂,按巴堅改元稱制,分建京闕,宮室、官號盡依中國。按巴堅死,子德光立。會石敬瑭叛於河東,遣趙瑩、桑維翰等奉使求援,許以得志後割地爲獻,德光乃率兵十萬,送敬瑭入洛,冊爲晉主,名之爲子。遂割代北應、朔、

  寰、雲、蔚及范陽山前幽、薊、瀛、莫、涿、易、檀、順及山

  後儒、嬀、新、武十六州以與之,仍歲與帛三十萬匹。供給稍稽,則詬辱陵責。及少主嗣立,恥稱臣而稱孫,自是有隙而兵始交矣。詔天下點抽鄉兵,七戶出一卒,而四方於是騷然。及景延廣矜橫磨之刃,趙延壽希統天之業,杜重威領兵而降於中渡,張彥澤斬關而爲彼鄉道,邊馬嘶于宮闕,戰塵坌於河洛。

  天地失常,少主乃遷於黃龍府。鬼神含怒,德光尋斃于欒城。

  宋朝事實·234·

  大順之時,荒淫失政。周世宗乘其衰削,遂奪其關南之地,以瓦橋關爲雄州,以益津關爲霸州,淤口關置寨,複破楊顯仁於高平。至顯德二年,又遣劉崇襲府州,爲折德扆所敗。觀其累世恃強負勢,侵削中土,亦已甚矣。契丹有五京,上鎮十二,中鎮六,下鎮七,觀察州十三,刺史上州九,中州十一,下州三十四。自京、鎮等處土田豐好,兵馬強盛,地利物産頗有厚利,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。然折長補短,地利綿亙,周圍不過五千里,計其所出所産,未必敵河東、河北州郡也。其他方兵旅大約計之未必滿三十萬,且自諸京統軍司及寨幕契丹兵不過十五萬,奚家渤海兵不過六萬,漢兒諸指揮不過一萬五千,刺字父子軍五指揮不過數千,鄉兵、義軍不過三萬,刺手背、揀不中老弱兵不過七千。然而分守諸州及河東河北接界州縣,又東屯女羅、女真、新羅、百濟、野人國、狗國、灰國、黑水國,西屯珠爾布固番、遊獵國、沃濟國、室韋國、托歡番、

  舒嚕國、黨項部族番、達靼國、川瓜、沙州土番、遇野國土番、

  夾山土番。西番諸處寨戍縱少,亦須十萬方可分守。外餘二十萬爲戰鬥之兵,若傾國而來,亦須留三萬人防守外,餘一十七萬人。其間亦有負糧持器護從等,不過止有十萬人。其來不過一出梁門、遂城,一出雄、霸,一出雁門、句注,一出並、代。

  然而雄、滄、霸州以來頗多溏水,決河東注,於我爲便,則雄、霸以來不足爲慮矣。又緣邊要害之處多張旗幟,增加兵守,晝飛沙塵,夜多烽火,有二十萬人精兵足以禦之。其次清野而待之,多方而誘之,又選良將十餘人領兵十萬,四出密襲其巢穴。

  自易州以東至於欒州以來,一自紫荊嶺口路,一自白羊口、連大安山路,一自南口以北居庸關、八答嶺,一自得勝口、湯山口、古北口,一自遺安口、燕市口,一自松亭關口、白澱口,一自首符家口、大林土出口。所至攻其城邑,盡受大將軍節會

  宋朝事實·235·

  於幽州。取山前郡,則山後州縣自下矣。又命兵自梁門至虎北口、石門或雁門、句注以來,設伏用奇,要敵之兵,斷其往來之路,如此敵騎進退失措,滅之必矣。凡此者,廟堂之所宜知者也。國初,天贊賢遣兵攻鎮、定,聞藝祖登極,乃驚曰:“中國今有英武聖主,吾豈敢以螳螂而禦轍耶”於是遁去。先是,五代時,募民盜戎人馬,官給其直,籍數以補戰騎之缺。太祖受命,務保境息民,不欲生事邊境,盡令還前所盜馬,仍申明條禁,無得出塞爲盜.未幾,契丹入邊,爲棣州刺史何繼筠擊敗。乾德二年,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攻遼州,州將杜延韜以城來降,並人引衆步騎六萬複來援繼勳。與彰德軍節度使羅彥環、洺州防禦使郭進、內客省使武懷節率馬步軍六萬人,擊其衆於遼州城下,敗之,又攻平晉軍。上遣郭進、內客省使曹彬等領步騎萬餘赴之,未至而遁。三年冬,來攻易州,略居民。上令監軍李謙升率兵入其境,俘生口如所略之數,俟契丹放還易州之民,然後縱之。四年正月,又攻易州,監軍任德義擊走之。

  上令關南監軍及雄、霸、瀛、莫等四州刺史勒所部兵,校獵於幽州之境,以耀威武。四年,天德軍節度使于延超與其子來降,上以延超爲左千牛衛大將軍。六月,僞橫海軍節度桑興來降—寶二年,太祖親征河東,契丹兩道率衆來援,一道攻石嶺關,爲何繼筠所破,一道攻定州,爲韓重斌擊敗之。是秋,涿州刺史許周瓊來降,上以爲涿州刺史。契丹錫裏伊裏等凡一十六族歸款,上以其大首領四人爲懷化將軍,八人爲懷化郎將,餘八十五人爲歸德司戈。是歲,契丹主爲其下所殺,國人立明記爲帝。三年十月,契丹以六萬騎攻定州,上遣判四方館事田欽祚領兵二千人赴之。上戒欽祚曰:“彼衆我寡,但背城列陣以待之,敵至即戰,勿與追逐。”欽祚於是與敵衆戰于滿城,敵騎少卻,乘勝逐北,至遂城,殺獲甚衆.值夜,入保遂城。敵圍

  宋朝事實·236·

  欽祚數日,欽祚度城中糧少,是夜整衆突圍而出至保寨,軍中不亡一矢,北邊傳言三千折六萬.太祖自是益修邊備,嘗謂左右曰:“若契丹敢複犯邊,我每以三十匹絹購一敵之之首,其精兵不過萬人,止費我三百萬匹絹,此寇盡矣。”太祖一日內出取幽州圖,以示宰相趙普,謂曰:“卿意此圖,孰能爲者”

  普詳觀,歎曰:“他人不能爲,惟曹翰能爲之。”帝問何以知之,對曰:“方今將帥材謀無出於翰者,陛下若使翰往,必得幽州,既得之後,但不知陛下遣何人代翰”帝默然。先是,開寶九年正月,群臣上尊號曰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,帝曰:“今汾、晉未平,燕、薊未複,謂之一統可乎”卻而不受。帝痛恨開運之禍,華人百萬皆沒於契丹,自即位,專務節儉,乘輿服用一皆簡素,別作私藏以貯供禦羨餘之物,謂左右曰:“俟及三百萬貫,我當移書契丹,用贖晉朝陷沒百姓。”然則帝欲大一統而複幽燕者,其意在此不在彼也。

  七年十一月,其涿州刺史耶律琮以書遺知雄州孫全興曰:“琮受君恩,猥當邊任,臣無交於境外,言則非宜,事有利於國家,專之亦可。竊思南北兩地,古今所同,曷嘗不世載歡盟,時通贄幣往者晉氏後主政出多門,惑彼強臣,忘我大義,干戈以之日用,生靈於是罹災。今茲兩朝本無纖隙,若或交馳一介之使,顯布二君之心,用息疲民,重修舊好,長爲與國,不亦休哉!

  琮以甚微,敢幹斯義,遠希能悟,洞垂鑒詳。”太祖命全興以書答焉。八年三月,遣款附使格什古星什奉書來聘,稱契丹國,上命閤門副使郝崇信至境上迓之。及至,館於都亭驛.太祖召見,賜以襲衣、金帶、銷金皂羅帽、烏皮靴、器幣二百、銀鞍勒馬,其傔從衣物器幣有差。宴於內殿,仍召至便坐,觀諸班騎射,令其一使者與衛士馳射毛球、截柳枝。及辭歸國,召見,賜器幣衣服。帝因謂宰相曰:“自五代以來北敵強盛,蓋由中

  宋朝事實·237·

  原衰弱,以至晉帝蒙塵,亦否之極也。今慕化而至,乃期運使然,非涼德能致”左右皆稱萬歲.自是契丹始與中國交聘。八月,遣使獻禦衣、玉帶、名馬,太祖皆厚賜之。因令其使人從獵近郊,太祖親射走獸,矢無虛發,使者俯伏呼萬歲,私謂譯者曰:“皇帝神武無敵,射必命中,所未嘗見也。”及平江南,獻弓矢名馬.九年長春節,遣使貢禦衣、玉帶、銀鞍勒馬.太祖升遐,遣使修賻禮.太宗即位,遣使獻禦衣、金玉鞍勒馬等賀.太祖山陵,獻馬、金銀.乾明節,遣使來賀,詔遺監察禦史李瀆、借太府卿閤門祗候鄭偉、借右千牛衛將軍報聘。開寶四年,遣使問起居。尋入寇石嶺關以援晉陽,爲郭進所敗。及王師既平河東,詔發兗、鄆、齊、魏、貝、博、滄、鎮、冀、

  邢、磁、洺、德、易、定、祁、瀛、莫、雄、霸、深、趙等州

  及乾寧、保塞等軍芻粟赴北面行營,分遣使督之,將有事於幽、薊.六月十九日,車駕次金台。二十日,帝躬擐甲胄,率兵次東易州,僞刺史劉宇率官吏開門迎王師乞降。二十三日未明,次幽州城南。契丹衆萬余屯於城北,帝親率兵乘之,斬首千餘級,餘黨遁去。二十五日,命諸將分兵攻城。帝乘步輦至城下,督諸將進攻。七月三日,契丹僞武雄軍節度使知順州劉廷素率官屬十四人來降。五日,僞節度使知薊州劉守恩與官屬十七人來降。六日,幸城西北隅,督攻城。七日,詔班師。二十八日,車駕至自范陽。五年十一月十日,詔曰:“邊境多虞,兵戎猶梗。介胄之士,息肩未遑。樽俎之籌,折沖之暇。兩河之際,列陣相望,烽火時至於近郊,羽檄尚馳於絕塞。是用大興戈甲,遂殄氛霾。昔者師人多寒,楚子所以躬撫;匈奴未滅,漢武於是親巡。蓋以慰虎旅之心,破犬戎之膽。雖在窮冬之候,敢辭夙駕之勞。朕取此月,暫幸邊陲,親撫士卒。應經過頓舍,凡百費用悉以官物充,所在不得輒有裒斂。”又詔幽州:“朕祗

  宋朝事實·238·

  膺景命,光宅中區.右蜀全吳,盡在提封之內,東漸西被,鹹歸覆育之中。常令萬物以由庚,每慮一夫之不獲.眷此北燕之地,本爲中國之民。晉漢以來,契丹竊據,迨今不復,垂五十年。國家化被華夷,恩覃動植,豈可使幽燕奧壤猶違禮義之鄉,冠帶遺民尚限邊荒之俗!爰興師律,以正封疆。拯溺救焚,聿從於民望;執信獲醜,即震於皇威。凡爾衆多,宜體茲意。今遣行營前軍都部署曹彬等振旅長驅,朕當續禦戎軍,親臨寇境,徑指西樓之地,盡焚沙漠之庭。灌爝火之微,甯勞巨浸;折蠢螽之股,豈待隆車!應大軍入界,百姓倍加安撫,不得誤有傷殺及發掘墳墓、焚燒廬舍、斬伐桑棗、擄掠人畜,犯者並當處斬。”十三日,車駕發京師。十四日,關南言破契丹萬餘衆,斬首三千餘級。翌日,從官詣行宮稱賀.十九日,駐蹕於大名府。雄州言契丹皆遁,邊候徹警。從臣稱賀.上乘勝欲進討幽州,以問李昉、扈蒙等事之可否,昉等上奏曰:“北方自古爲寇,乘秋犯塞往往有之,一昨輒率甲兵來擾疆境。陛下櫛沐風雨,沖冒嚴凝,親禦戎衣,以攘民害,乘茲北兵畏威而逃,因而翦之,易於拉朽。況幽、薊之壤久陷殊方,慕化之心倒懸斯切。今若擁百萬橫行之衆,吊一方徯後之民,合勢而攻,指期可定。其如大兵所聚,糧餉是資■河朔之區,連歲飛挽,近經蹂躪,尤極蕭然,雖薦遇于豐穰,恐不堪其調發.屬茲寒冽,益複罷勞。況今敵兵宵奔,邊陲寧肅,若親巡塞下,振耀戎容,固足懼彼殘魂,亦恐勞于大舉.伏望申戒羽衛,善養驍雄,講習武經,繕修攻具。俟府藏之充溢,閭裏之富盛,期歲之間用師未晚。”上深納其言,即日下詔南歸.七年,明記卒,有子三人:隆緒,隆慶,隆裕。至是隆緒立,年十二歲,母葉葉專國政。五月,以三萬騎入邊,潘美等分兵擊敗之。十月,下詔北邊州軍,曰:“朕受天景命,奄宅中區.以四海爲家,兆民

  宋朝事實·239·

  如子,冀咸登于富壽,豈務勝於甲兵況與契丹本通鄰好。昨以河東劉繼元不尊朝化,盜據一方,念彼遺民,行茲薄伐。素非瀆武,惟切吊民。而契丹轉舉干戈,輒來救援。一鼓既平于晉壘,六師遂指于燕郊。靡辭六月之征,聊報東門之役。雖彼曲可見,而罪己良多。今聞邊境謐甯,田秋豐稔,軍民所宜安堵,無或相侵。如今後輒入北界擄掠及盜竊,亦仰所屬州軍收捉重斷,所盜物並送還之。”未幾,錫裏伊裏等十一族七萬餘帳內,降者又三千帳,羊馬萬計。十二月,高陽關捕得敵中首領,言契丹種族攜貳,慮王師致討,頗於近塞築城爲備。太宗謂宰相曰:“北人以剽略爲務,乃修城壘爲自全之計耳。曩者劉繼元盜據汾、晉,周世宗及太祖皆親征不利。朕決取之,爲世宗、太祖刷恥,遂擒繼元至闕下。今日視之,猶幾上肉耳。當其保堅城、結契丹爲援,豈易制乎”宋琪對曰:“臣少陷北庭,備知戎馬之數。自晉末始強盛,然種類蕃多,其心不一。自石嶺關之敗及平繼元,緣邊諸郡頻有克捷,以臣度之,其部下攜貳必矣。國家不須致討,可坐待其滅亡。”後上謂宰相曰:“數有人自北邊來,偵知敵中事。自朝廷增修邊備,北人甚懼。昔晉、漢衰弱,邊陲無盡節之臣,大率張皇事勢以要恩寵,爲自利之計。今之邊將皆朕所推擇,鹹能盡心,無複襲舊態也。幽州四面平川,無險阻可恃,難於控扼。異時收復幽州,當于古北口以來據其要害不過三五處屯兵,設堡寨,自絕南牧矣。”

  琪對曰:“范陽是前代屯兵建節之地,古北口及松亭關、野狐關三路並設堡障,至今石壘基堞尚存。將來定幽朔,止於此數處置戍可也。”雍熙初,知雄州賀令圖與其父岳州刺史懷浦等上言:“契丹主幼,國事皆決于母葉葉,大將韓德讓寵倖用事。

  請乘其釁,以取幽州。”太宗以爲然。雍熙三年,大發師,以天平軍節度曹彬爲幽州行營前軍都總管,出涿州,河陽節度崔

  宋朝事實·240·

  彥副之;馬軍都指揮使米信爲幽州西北道行營都總管,出雲中,代州觀察杜彥圭副之;步軍都指揮使田重進爲定州路行營都統,出飛狐口,蘄州刺史譚延美副之;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爲靈應州行營都總管,出雁門,靈州觀察使楊業副之。是時,權知高麗國王治遣使修貢京師,帝以王師北征,其國與契丹接境,常爲其所侵,乃命監察禦史韓國華假太常少卿往吏其國,降詔諭之曰:“朕誕膺丕構,奄宅萬方。草木蟲魚,罔不蒙澤;華夏蠻貊,罔不率俾。蠢茲北方,敢拒皇威,倔強沙漠之中,遷延歲月之命。幽、薊之地本被皇風,曩以晉、漢多虞,契丹因而盜據。《詩》雲:‘我疆我理,南東其畝。’今國家照臨所及,書軌大同,豈使齊民陷茲朔漠!今已董齊師旅,殄滅塵氛,元戎啓行,分道間出,即期誅翦,以慶混同。惟王久慕華風,素懷明略,輸此忠勤之節,撫茲禮義之邦。而接彼境壤,困於蠆毒。舒泄積憤,其在茲乎便可申戒師徒,叠相掎角,葉此鄰國,同力蕩平,奮其一鼓之雄,戡此垂亡之敵。良時不再,王其圖之。應擄獲生口、牛羊、財物、器械並給本國將士,用申賞勸。”於是彬下固安城,又下新城。重進戰飛狐南,斬首五百級。

  美攻寰州,刺史趙彥辛來降,又克涿州。美進圍朔州,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。契丹以萬騎來援飛狐口,重進大破之,擒其將大鵬翼、康州刺史馬頵.彬又戰涿州南,斬首千餘級,殺奚宰相賀斯美,遂圍應州,其節度副使艾正以城降。重進攻飛狐,又下靈丘。四月,美克靈州、蔚州,押衙李存璋等以城來降。初,太宗謂彬曰:“朕令潘美出雁門,先取靈、應,卿以大軍聲言取幽州,而持重緩行。敵聞之,必聚勁兵於彼,不復出援山後矣。”既美果下寰、朔、靈、應,重進得山後要害地,太宗疑彬進兵速而餉道不繼,彬乃留涿州。旬日,食果盡,還軍以援供饋,上聞之,曰:“安有大敵在前,而退軍就食者”

  宋朝事實·241·

  即遣使止之,令引軍沿白溝河與米信合,待潘美盡得山後之地,然後東取幽州。彬之諸將至是聞美等屢戰勝,自以持重兵而功少,遂欲邀功。彬不得已,於是裹五十日糧,再趨涿州,且行且戰,曆二十日始至城中。屬盛暑,士卒疲乏不能進,還至岐溝。契丹躡戰,王師遂敗。彬宵涉拒馬河,營于易水之南。彥進亦爲契丹所敗。奏至,詔諸將分屯沿邊諸郡,召彬、彥進等還闕,留田重進守中山,令潘美還代州。遣使部徒靈、應、寰、朔四州民五萬戶及其吐渾、突厥三部落安慶等族八百餘帳,分置於河南孟、曹、汝、洛等四處。是年冬,複攻易州。自曹彬失律,諸將多坐黜免,至是上複思宿將劉廷讓、宋偓、張永德,時皆罷節制在環衛,上欲令進擊自效,遂遣廷讓屯雄州,偓屯霸州,永德屯定州。廷讓與敵戰君子館,軍敗,僅以身免,先鋒賀令圖、高陽關部署楊重進沒焉。敵複入深、析,陷易州,殺略甚衆.上爲下哀痛之詔,大發兵戍鎮、定、高陽關.四年正月,詔問文武群臣,詢平寇之策。又議作方田,爲戰守之備。

  上乃以手詔諭緣邊將帥,曰:“夫料敵之強弱,古人以爲難.前歲之舉,蓋救民之塗炭。蠢茲北寇,敢肆憑陵,蹂踐我士民,攻掠我城寨。朕定必勝之策,畫必當之計,將以保民安邊,略舉大意。且戎人勝則深入而不相讓,敗則逃竄而不相救,固不可力戰也。又皆騎兵,利於平陸,馳逐來往,難於羈制,固不可追奔也。若棄小城就大鎮,但屯兵於鎮、定、瀛、莫之間,其緣邊城寨必苦於寇掠,固不可分兵也。悠久之謀在於設險,若乃決大河、築長城,又徒自示弱,爲後代笑。朕今立法,令緣邊作方田。已頒條制,量地裏之遠近列置寨柵,此可以限其戎馬而大利我之步兵,雖使彼衆百萬,亦無所施其勇。自春至秋,其功告成,持重養銳,挫彼強敵。如此,則複幽薊、滅林胡有日矣。”淳化元年,上遣使至定州,密諭旨于都部署李繼

  宋朝事實·242·

  隆曰:“若將來複入邊,朕當自行。”繼隆上奏以謂“扞城禦侮,臣等之責,況蕞爾殘衆,豈煩戎輅親舉”言甚懇切。至道元年正月,其將韓德威率衆萬騎,誘黨項十六大首領,自振武入攻府州,折彥卿大敗其衆.四月,複攻雄州,知州何承矩敗之,梟鐵林大將一人。